青島科技大學李崢、李志波研究團隊以ω-十五內酯(PDL)為單體,通過有機堿催化開環聚合,成功制備了一種兼具聚乙烯(PE)力學性能與聚酯降解性的新型材料——聚ω-十五內酯(PPDL)。該研究為解決傳統PE塑料難降解的環境問題提供了新思路。該研究成果2024年5月發表在《高分子學報》上。
PPDL的分子設計與類PE特性的本質原因
PPDL的分子結構是其性質類似PE的核心因素。其主鏈由長鏈亞甲基(-CH?-)重復單元構成,與PE的碳鏈結構高度相似,這使得PPDL具備了PE的結晶性、力學強度和疏水性。具體表現為:
結晶行為與熱穩定性:PPDL的晶胞結構與高密度聚乙烯(HDPE)幾乎一致,結晶度達49.0%(WAXS測試),熔點高達95.5℃,接近PE的熔融溫度(105-130℃),遠超短鏈聚酯(如聚己內酯PCL的60℃)。
力學性能媲美:高分子量PPDL(95.7kDa)的屈服應力達18.2MPa,斷裂伸長率達696%,與商用HDPE的力學曲線幾乎重合,且因酯交換副產物的增塑作用,韌性更優。
表面疏水性:PPDL表面疏水性與PE類似,這使其在自然環境中初始降解速率較慢,但通過結構設計可調控降解性。
可降解性與功能調控
盡管PPDL主鏈的長亞甲基結構使其疏水性強、初始降解慢,但其分子中含有的酯鍵賦予了材料可降解潛力。研究通過兩種策略優化降解性:
共聚改性:引入ε-己內酯(ε-CL)制備無規共聚物PPDL-r-PCL。ε-CL鏈段增加了酯鍵密度,破壞了PPDL的結晶規整性,使共聚物熔點隨ε-CL含量從95.5℃降至53.0℃,同時水解速率顯著提升。例如,含30%ε-CL的共聚物在堿性條件下39天即破裂成碎片,而純PPDL需75天仍僅輕微失重。
擴鏈反應:以雙羥基端PPDL(PPDL-diol)為前驅體,通過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DI)擴鏈得到PPDL-E。該方法不僅提升了分子量(最高達95.7kDa),還通過氨基甲酸酯鍵的引入調節了結晶度,使材料力學性能進一步增強,且保留了酯鍵的可降解性。
材料優勢與應用前景
PPDL的核心優勢在于“類PE性能”與“可降解性”的平衡:
替代傳統PE的潛力:其力學性能滿足通用塑料需求(如薄膜、包裝材料),且原料PDL可從當歸根中提取,具備生物基來源屬性。
循環利用可行性:通過共聚或擴鏈調控,PPDL及其共聚物可在使用后通過水解、熱解等方式回收單體,實現“合成-應用-降解-回收”的閉環。
該研究為解決塑料污染問題提供了兼具性能與環保性的材料方案,有望在一次性包裝、農用地膜等領域替代傳統PE,推動可降解塑料的產業化進程。
(關鍵字:PP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