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徐舒濤聯合北京大學研究員王蒙、教授馬丁團隊,在真實廢塑料混合物的分離與轉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塑料垃圾堆積危機威脅著野生動物和生態系統。將塑料廢物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品和燃料的催化過程提供了具有前景的解決方案。但是,由于塑料廢物成分和結構的多樣性,回收現實生活中的廢塑料混合物具有挑戰性。
對廢塑料混合物的組分進行精準識別是有效分離回收的前提。固體核磁共振具有直接研究不可溶樣品的優勢,并能夠提供詳細的原子級局部結構、分子運動、相互作用和化學環境等信息,是研究聚合物體系不可或缺的手段。
該團隊利用同核去耦的異核相關核磁共振方法,優化轉速、接觸時間和同核去耦射頻場強度等參數,以13C標記的酪氨酸鹽酸鹽為標準樣品,結合標準化學品塑料混合制成的模型樣品,實現了在含有聚苯乙烯、聚乳酸、聚氨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和聚丙烯等8種塑料混合物中單一組分的指紋峰識別。團隊所獲得的譜圖具有強度高、間接維分辨率好的特點,可有效識別塑料混合物中各種官能團并監測其演變。進一步,團隊在真實廢塑料混合物的分離與轉化過程的全程監測證明了這一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普適性。核磁共振技術全程監測了廢塑料混合物到多種高價值化學品的轉化過程。
(關鍵字: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