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發展集團自建大型鈉電儲能項目進行了首批電池交付儀式,項目總建設規模為100MW/200MWh;6月,大唐湖北百兆瓦時級鈉離子儲能項目一期工程投運;5月,大容量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在廣西南寧建成投運……今年以來,鈉離子電池在儲能領域大規模運用頻頻迎來新進展。
業內認為,長期來看,作為新一代電池技術,鈉離子電池有望與鋰離子電池形成優勢互補,形成“降本增效”的優勢產業。
前景開啟:鈉離子電池儲能商業化已起步
鈉離子儲能技術大規模商業化運營按下“加速鍵”。
由于兼具高性能、高安全、長壽命等優勢,鈉離子電池在儲能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工信部曾指出,高性價比的鈉離子電池有望成為鋰離子電池的重要補充,尤其是在固定式儲能領域將具有良好發展前景。《中國鈉離子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3年)》預測,2030年,鈉離子電池的實際出貨量將達347.0GWh。
在鋰資源高度依賴進口的情形下,鈉離子電池相比鋰離子電池有明顯的資源優勢。鈉資源在地殼中的豐度位于第六。鑫欏資訊高級分析師張金惠認為,布局鈉電有利于緩解資源端的焦慮,產品成熟后,有不錯的應用空間。
在動力電池領域,鈉離子電池也開始嶄露頭角。如寧德時代已實現了第一代鈉離子電池在奇瑞車型上量產,“江淮釔為”已交付全球首款鈉離子電池量產車。不過,與鋰離子電池相比,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仍是短板。因此,業內認為,低續航的小微型車將成為鈉離子電池的主攻方向。
不利因素:鋰價仍在下跌通道,鈉離子電池蟄伏
雖然鈉離子電池被寄予厚望,但鈉離子電池的產業化進程并非一帆風順。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統計,2024年上半年我國鈉離子電池規劃產能約68.5GWh,相較2023年明顯減少。
研究機構EVTank分析,鈉離子電池出貨量及產業化發展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成本優勢尚未體現出來。如今,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已經從巔峰時的60萬元/噸跌落到僅約7萬元/噸。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分析,若鋰價在20萬元以上,鈉離子電池將十分有優勢,鋰價在10萬-20萬元之間,鈉離子電池會在一些領域有市場。不過,墨柯表示,鋰價已日益臨近上升通道。張金惠表示,目前鈉電界入局者不多,與較為飽和的鋰電池產業相比,各家仍存在機會。
目前業內將鈉離子技術視為鋰電池的互補技術。此前,寧德時代推出鋰電池+鈉電池組合方案,尋求在成本和性能上的優勢互補。
新一代電池技術“降本增效”
目前,鋰電池仍占據市場主要份額。但不少企業已在布局包括鈉離子電池在內的新一代電池技術。例如,目前多家鋰電廠商都在現有鋰離子電池技術上進行創新,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等廠商,通過在現有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中添加錳元素,得到高性能、低成本的磷酸錳鐵鋰電池材料。
鈉離子電池廠商中科海鈉總經理李樹軍預計,2026年,鈉離子電池會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實現產業化,最主要的手段是提升能量密度,今年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有望接近磷酸鐵鋰電池的90%,明年可能持平甚至略超過一點,彼時成本有機會實現基本持平。最晚到后年,鈉離子電池將有望擁有磷酸鐵鋰電池的競爭力。”李樹軍說。
新一代電池技術“降本增效”的同時,將進一步助力行業發展。墨柯表示:“電池廠商不愿做內卷的生意,要做些獨特產品,才會有更好的盈利能力。”
(關鍵字:鈉離子電池)